智库观点

张大卫:关于航空经济和区域发展的几个问题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17-12-05

本文转载来自2017年12月02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官网刊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张大卫 谈:“关于航空经济和区域发展的几个问题”。

原文链接:http://www.cciee.org.cn/Detail.aspx?newsId=14420&TId=23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以下为原文内容: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建立起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推进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们在座的,都是从事航空和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发展的人士,对此应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发展航空经济,追求的就是质量、效率和动力,但若干年前,人们对此认识还不深刻。

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经济发展还有一系列重要表述,如“主动参与和推动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现代供应链,“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加快航空、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等等内容。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举措等论述的深刻内涵,我们要认真领会、系统把握。

汇报三个问题

一、河南发展航空经济的体会

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地区的崛起与繁荣,实际上都与它的交通和贸易有关。

在中国,传统交通方式下,那些桅樯林立、烟火万家的“水旱码头”,往往具有交通和物流集散枢纽的地位,成为枢纽城市。而随着其依赖的交通方式的衰落,这些城市的地位也会随之下降。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他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盛赞这条2000年前连接太平洋与地中海的交通贸易大通道,称其是整个世界的中枢神经系统。他把丝路上的君士坦丁堡、伊斯法罕、撒马尔罕、喀布尔、喀什等枢纽城市形容为点缀在亚洲屋脊上的串串珍珠。

如今由于交通和贸易的衰落,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历史名城已褪尽铅华,落寞地伫立在荒原上。

反之,不断植入新的先进的交通方式,使枢纽在贸易中的作用得到巩固与提升,这座城市就会迎来新的繁荣。纽约、芝加哥、东京、上海、法兰克福等城市今天在全球的地位都能充分证明这一点。近些年来,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淮安等城市在发展临空经济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河南省是内陆省份,先民们曾在这块土地上开启了辉煌的华夏文明。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由于不沿海沿边,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落后。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开始,全省上下憋着劲发展交通,构建了比较完备的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体系。进入21世纪,又加快了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的建设。

但河南也深刻认识到,没有发达的航空业,自己对世界来讲永远是闭塞之地。郑州人口再多,也永远是一座内陆小城。1亿多人口出行需求得不到满足,开放也难以打开新局面。于是,2007年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了“民航优先发展战略”。那一年,郑州机场的客运量是500.2万人次,货运量是6.6万吨。

在民航局和各方的支持下,河南的航空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郑州机场客运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当时在全国机场中排第21位。2012年7月8日,国务院以〔2012〕24号文印发了《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将北上广定位为大型国际航空枢纽,昆明、乌鲁木齐为门户机场,沈阳、杭州、郑州、武汉、长沙、成都、重庆、西安为区域性枢纽。郑州在全国民航发展的大格局中位置有了提升。

文件还提出:“大力推动航空经济发展。通过民航业科学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鼓励各地区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研究发展航空客货运输、通用航空、航空制造与维修、航空金融、航空旅游、航空物流和依托航空运输的高附加值产品制造业,打造航空经济产业链。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航空经济示范区试点,加快形成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临空产业集聚区”。这对河南是一个重要的机遇。

在此之前,河南已经通过大量的考察和思考,认识到发展航空经济的重要性,特别是它对区域经济发展、对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带来强劲的动力。当时有几项工作已经开展:一是通过机场二期和高铁、城际铁路网的建设,构建以机场枢纽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综合交通体系;二是将中部地区的首个综合保税区临近机场布局;三是将机场周边区域按航空城进行规划。范围涉及54平方公里区域,计划建设五条跑道,2035年客运量达7000万人次。

河南在国家发改委支持下,与中国民航局联合于2012年11月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规划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报告,该报告于2013年3月8日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由国务院批复的航空经济先行区。

国务院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批复的主要内容为:

战略定位:

1.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2.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

3.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

4.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5.现代航空都市。

规划面积:415平方公里

都市区人口:260万。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获批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在各地的积极争取下,2016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和中国民航局又先后审批了9个临空经济示范区,现将批准的规划内容择要整理如下:

郑州抢得了发展的先机。以2011年郑州机场客运量突破1000万为基数,5年多来郑州航空港区几项指标情况变动如下:

至2016年,郑州机场客运量先后超过了沈阳桃仙、大连周水子、三亚凤凰、海口美兰、乌鲁木齐地窝堡、青岛流亭等机场,今年又超过了武汉天河、长沙黄花机场,预计还将赶上厦门高崎机场,由当年的全国第21位升至第13位或12位。而货运量也由当年的第20位跃升至全国第7位。郑州机场已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客货运量“双第一”机场。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的实施,使以郑州航空港区为中心的周边区域进入高强度开发阶段。随着415平方公里开发空间和功能的确定,航空经济业态的发展,各类综合口岸的建设,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的完善,郑州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步伐全面加快,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核心增长极”作用也日益显现。

郑州航空港区经济指标变动情况如下: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3.9亿元升至33亿元。全口径财政总收入达到245.6亿元。六年累积投资1953亿元,累积利用外资27.7亿美元。航空港已由黄泛区的一片沙荒地,变成一座有70多万人口的新都市。港区内的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占全省的60%,已成为全国进出口规模最大的综合保税区,其智能手机产量达2.58亿部,占全球产量的1/7。

郑州新郑机场二期

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

郑州园博园

目前,郑州航空港营运的客运航空公司达48家,开通航线188条(其中国际地区23条),通航城市达107个(国际地区17个),日均航班起降达到600架次。营运的货运航空公司达21家,开通航线34条(国际地区29条),通航城市37个(国际地区27个),周航班量110班,全球前20位的货运枢纽机场已通航15个。

河南省航空投资公司与卢森堡国货航进行重组后实施了“双枢纽”战略,在欧洲和中国中部形成了两大货运枢纽。习近平总书记听了有关情况汇报后高兴地说:支持郑州和卢森堡共同建设空中丝绸之路。航空货运的发展与郑州中欧班列相得益彰,带动了郑州跨境电商的发展。截至目前,郑州B2C模式的业务单量占全国的26%,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买全球、卖全球”。

由于郑州航空枢纽建设与发展取得的成就,近几年,国家赋予了郑州许多新的、重要的功能定位,诸如“跨境电商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今年以来,国家提出的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更进一步提升了郑州在全国的战略地位。郑州已成为内陆地区口岸种类最多、功能最全的城市。

二、航空经济与全球供应链

当前,我们的时代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新工业革命。在全球化条件下,由于对效率的追求,使人们的生产、交换、消费行为,深刻地改变了产业组织形式,推动了产业变革。

广泛的境外制造、服务外包及其形成的垂直分工体系,形成了产业全球供应链,它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市场。融入其中的城市节点、交通系统和产业体系,不是为全球供应链服务,就是被它服务。

这一轮新工业革命的实质是由互联网、物联网和数字化、智能化、新能源为代表的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它既提升了制造业水平,改变了时空和信息不对称对人的限制,也改变了国家、地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生产生活方式。

于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和交通技术的推动下,在全球化垂直分工体系、网络化产业组织和现代消费与生活理念的牵引下,一种被称为“速度经济”的经济形态产生了。

我们不用再以交通半径的局限来确定市场半径,完全可以在大尺度空间,在全球供应链所及范围,以时间成本为考量,选择速度经济的载体。具备多功能链接条件的机场,不再只是运送旅客和货物的场所,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各类知识资源在全球航空网络枢纽周边汇集,它们共同构成了全球生产和商业活动的重要节点和推动区域增长的引擎。

经济全球化、航空运输、高铁、互联网、物流网、移动互联网等交通和通信网络,使经济活动突破区域限制,出现了被称为“航空经济”的经济新形态。这一经济形态不再把自己的发展空间框定在机场周边。

它要求的是发达的机场枢纽和国际航空网络,配套的综合交通和物流集疏分拨系统,高效率的通关口岸,便利于交易的支付结算和商业服务,能为其提供人才资源的创新环境、文化氛围和宜居城市等。而这一切可持续运转的关键,是形成能融入全球供应链的产业体系。

三、航空经济的区域特征

航空经济是以航空枢纽为依托,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以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并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为特征,吸引航空运输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航空经济的模式,是指充分利用大型航空枢纽的优良区位、强大的中转功能和巨大的空间容量、高效的配套设施,带来客货在枢纽特定区域内大规模集散,形成要素的流动、重组、整合,从而吸引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向周边集聚并带动广域空间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发展模式。

以郑州航空港区生产的苹果手机为例:

其研发、设计、销售的总部在美国的洛杉矶,其配套的芯片、内存、驱动器、面板、半导体材料等各类零组件分别来自韩国、日本、泰国、台湾、欧洲甚至非洲的广大地区。

其大陆地区的配套也来自太原、东莞、深圳、北京、重庆、成都、淮安等富士康生产基地。

而围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手机装配,富士康在河南省的布局也已广布于郑州中牟县、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封、许昌、周口、济源、鹤壁、商丘、南阳、洛阳、新乡等地,生产配套的产品包括铸锻件、模具、夹具、冲压件、结构件、联结器、接插件、光学仪器、刀具、电子玻璃、特种钢、钨钼材料、机器人等。富士康的职业教育和实训基地更是遍布全省。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和各类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智慧城镇、新的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也开始向邻近航空枢纽的区域聚集。

如跨境电商、快递物流、分拨配送、保税仓储与加工、物流集成、通关服务、金融租赁、商业保理、跨境结算、创意设计、展示体验、定制生产、智能制造等。

这些产业和城镇的集聚,既丰富了航空经济的内涵,也为航空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出于对效率和成本的要求,航空经济根据功能需要,往往形成空间上的圈层型布局(如下图)。

航空枢纽及周边区域各类产业市场性和技术性选择的过程,往往有其内在规律:

第一,引致产业生态不断变化,由最初的一般运输型企业聚集,并逐步向高端化、多元化转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航空枢纽中心区域的主要形态,而为其配套的中低端制造和服务活动,则向更宽阔的区域扩散。

第二,产业融入全球化体系,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能够敏感反映全球消费市场的需求变化,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

第三,对城市进行开放性、智能型功能再造,将城市嵌入国际化的航空交通网络,激发城市的创新能力,为众多的人力资源创造就业平台和发展的机会。

航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了航空经济必须以航空枢纽建设为基础,以物流业的发展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为目标,最终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竞争力大幅度提升。

发展航空经济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设以航空运输为引领,实现高效转换的多式联运基础设施。

2.建设集疏运紧密衔接的现代物流体系。

3.建设各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的航空经济生态圈。(如下页图)

4.依托枢纽培育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长。

5.成为全球重要的供应链节点城市。

航空经济生态圈

美国战略学家提出,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国家和地区要获得繁荣,就必须通过基础设施打造供应链,实现资源、生产、服务、消费的连接。他预言:到2030年,全球将出现一批基础设施最便利、供应链网络最发达的地理节点,从而吸引全球的资金、资源、人才、技术融入其中。

因而国家和地区的实力,主要看它通过连接所能发挥的作用,即在地理互联、经济互联、数字互联层面,是否具有汇聚产业、资源、资本、数据、人才和其他有价值的要素的能力,实现“供应链互联”。

回顾过去,我们所选择的建设航空枢纽,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道路是正确的。面向未来,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还需要不懈努力。